惩戒了一下观音菩萨,安易便回到了道母娘娘身边,与她说了一会话,打不过喊妈妈一点也不丢人,一个人硬撑着,这样反而会让自己走向困境。
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做,安易暂时告别了娘娘,重新回到了外界的战场之上。
没了威德观音的庇护,秦晓满以为自己能够打赢,没想到却结结实实地吃了个败仗。
安易站在城楼上,俯看着脚下的战场,继续搜寻修士,
经过了一夜的殊死搏杀,秦晓指挥下的叛军始终没能打到朝廷核心所在的甘露殿,反而鱼朝恩由带来的禁军却成功夺回了玄武门,两面夹击之下,来了一个瓮中捉鳖。
在夺门期间,无论是召集了千余游侠儿的李德奖,还有代替宁婉儿,拿起了烈火剑的李家大哥,无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他日论功行赏,凭此救驾之功,必会飞黄腾达。
战局已经到了这一步,形势已经很清楚,对于负隅顽抗的叛军来说,落败也已经只是时间问题。
秦晓眼看着自己手下的士卒一点点被蚕食殆尽,就好像棋盘上正在被绞杀的大龙。
在围棋中,当一片棋子没有气,或者暂时有气但被对方包围且不可能做出反抗时,它就被称为是死棋,即可提掉。
他忽然有了一种自己是弃子的念头。
等到此战结束,延嘉殿的每一块砖石上都横七竖八,躺满了尸体,如今正值隆冬,鲜血成冰,堪称惨烈。
无论如何,既然到了这种时候,或许终于可以高呼一声万胜。
“正义”最终战胜了“邪恶”。
实际上,人世间的事情,许多不过是假借“正义”之名,而并非真正的公平正义,准确的说,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立场为“正义”,而反对己方的敌人所持立场就是“邪恶”,由此可见,正义和邪恶就是这样相对的概念,没有正义也就无所谓邪恶的说法;没有魔道,正道也就无从彰显。
谁的拳头大,谁说了就算,弱肉强食,这就是魔道的生存法则。
但是自古正道却要讲究名正言顺,不但要制定规则,还要遵守规则,并且让所有人都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行动。
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,他们其实也并不在乎“兵强马壮者为天子”,毕竟做皇帝这种事情,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,无论李家人,还是谁人称帝,也不见得会让他们兜里的铜钱变得更多,日子变得更好过。
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,由是不关心政治,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。
他们只盼望着眼下长安城的纷纷扰扰,不要影响了自己一家的生计,能早日平息下来。
天师府针对佛门的搜捕令仍在继续,期间有不少和尚落网,包庇者以同罪论处,这些和尚尽数被关押起来,等待着还俗、或者被送到灭法国 “集中营”去这样二选一的抉择。
与此同时,观音菩萨被放归的分身,也为众人带回去了佛祖被镇压的消息,经证实,这令人震惊的消息竟然十有八九是真的,于是众僧不由得悲从心起,合计一番,决定先返回灵山,去见过弥勒佛,再做其他打算。
西游之事胎死腹中。
京兆府衙勉强维持住了城中的秩序,也暂时没有出现继续谋反的逆贼。
即便是权贵,也不敢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卷入争夺天子之位的斗争之中,尤其是几个皇子都是这样的德行。
由于谋反,魏王、吴王在民间的名声变得极度不堪起来,差点让兵祸殃及天子停灵之地,若是皇帝的遗体有个三长两短,那在场的文武大臣全都不用活了,都可以一头撞死,以死谢罪了。
至于被掳人去的太子,最终也是找到了,只不过软弱无能的印象却不可避免地落了下来。
正月十五日,朝堂之上,皇后坐镇朝堂,代替太子主持早朝,几乎一夜未睡的众大臣围绕着战后的相关事宜,你一言我一语,展开了讨论。
大理寺丞狄仁杰在高声说道:“秦晓此獠,不杀不足以平民愤!”
这位名侦探的上官在一旁附和道:“何止!谋大逆,诛他九族都够了。”
这个时候,整个大殿没有人替秦家说话,气氛显得有些压抑。
最终长孙皇后的处理意见并未掺杂个人恩怨,只是让他们按律处置。
依照《唐律》,谋大逆属于十恶不赦之罪,罪魁祸首皆斩,秦家十六以上男丁皆绞,并将秦玉京请出凌烟阁,追夺封赠,女眷削籍没官为奴为婢,其余一干人等皆流三千里,算是彻底清除秦家在长安的势力。
就这这时,长孙无忌忽然开头道:“吴王恪亦不能留。”
长孙皇后默默看了哥哥一眼,随后目光和眼神突然转向其他地方去了,微微点头算是应允了。
要知道,吴王身负重伤,本就奄奄一息,活不长了。
甚至都不需要去枉做这个恶人,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。
至于魏王,已经被她囚禁于后宫,永远不会释放,姑且算是保住了性命。
“启禀皇后殿下,禁军平叛有功,理应抚恤将士……”
“嗯,准了。”
突然,有人不怀好意地说道,“……李家昨夜也一同出兵平叛,理应一同封赏。”
这几乎是给李镜上眼药了,竟然能一下子能拉来一千多号人,这种调度能力,堪称恐怖。
李镜也知道此事非小,一个不好说不定,没有功劳反倒有过错,当即在御前陈词,以表忠心。
“事急从权,李老爱卿无须多言。”
长孙皇后缓缓开口,为此事定下了基调。
她知道,这本是安易的主意,同时也了解蜀山剑派与道门关系,自然不会过多怪罪李镜。
但是私兵这种事情,几乎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事情。
长孙皇后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,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禁武。
内朝这边一商量好,中书省的人便立刻将诏书拟好,送经皇后画敕盖玺后,经由其余两省颁发发行,传旨天下。
这时,忽然有人提议道,“请皇后晋皇太后位。”
这句话,像是释放出了一个信号。
因为一时之间无人继位,而这又关系到大唐江山的稳固,越来越多的大臣们不约而同的请她临朝,长孙皇后斟酌良久,多次辞让,不得已才临朝摄政。